玉溪江川:一朵百合花 种出亿元村
应用介绍
浴阳光,沐雨露,
百合飘香六十亩,
产业发展创思路,乡村振兴谱新篇,
一支香百合种出亿元村……
这是江川区九溪镇六十亩村人人都会哼唱的歌谣,这首歌谣也是近些年来,六十亩村群众从不知道百合花长啥样,到把百合花种成了年收入上亿元的生动写照。
蒋培华是六十亩村较早通过种植百合花致富的村民之一,目前,蒋培华共有百合花种植基地 58 亩,年产鲜切花 69.6 万枝,年收入100多万元,说起百合花种植他感慨万千。
“ 1998年,村党总支请市农技所的专家过来,对村里的土壤进行了检测,说是要推广种植百合花。那时候,我们大家都不知道百合花长什么样,种了做什么 。”蒋培华说,当时,村里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种植水稻、烤烟、小麦等传统农作物,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600元,大家生活都很拮据,对于种植百合花大家既新奇又担心。“田里种出来的东西不能吃,种了做什么?卖给谁?”为让村民们相信种植百合花能赚钱,村党总支筹资10万元,利用40亩集体土地搭建大棚进行试种,第一批百合花采收了,村党总支委员们驾着马车把花送往昆明销售,一到斗南市场就被抢购一空,40亩百合花竟然卖了近40万元。
“种百合花真不骗人,能卖钱,还能卖出好价钱!”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后,村民们的心里“活泛”起来,但由于种植百合花前期投入较大,大家普遍都持观望态度。为了打消村民顾虑,村党总支决定让村干部自己先种,同时发动党员带头种。随着一茬茬百合花采收卖出好价钱,一些村民们也大着胆子加入到种花行列,走上了种花致富路。2015年,六十亩村百合花种植面积超过了1000亩,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.4万元,是种植百合花前的近9倍。
“六十亩村的种花路并非一帆风顺,起起落落,一波三折。”据六十亩村党总支书记蒋培湖讲述,2015年后,六十亩村种植百合花的村民越来越多,种植规模不断扩大,但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,再加上一些种植户技术不成熟,管护不到位,种植品种落后,百合花品质不高而出现了亏损,村民们开始产生了消极心态,部分种植户甚至退出了百合花种植行列。
“村民小、散、乱的种植,在市场里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,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。”蒋培湖说。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,村党总支协调引进了三家花卉公司,成立“六十亩花卉专业技术协会”,为花农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;牵头成立了百合花种植协会党支部,由党总支委员分别结对联系党员,再由党员联系花农,提高百合花质量;选树党员花卉种植示范户,采取新技术先在党员中实验,新品种先在党员中试种,再向群众推广的做法,形成带动效应,六十亩村百合花种植再次换发出生机。
为进一步激发群众种植百合花的积极性,六十亩村党总支全力为村民协调贷款,解决种花户资金困难,创新乡村管理模式,把村民种植百合花的成效、收益等纳入“群众积分制”管理,通过“积分”评比出“星级种植户”并给予相应奖励,在全村营造“比、学、赶、超”的种植百合花氛围。“截至 2022 年底,六十亩村百合花种植面积达2400亩,实现销售收入1.2亿元,昆明斗南花卉市场销售的冬季百合花70%以上来自六十亩村,赢得“云南切花百合第一村”的美誉。”蒋培湖说。
为进一步做强做大百合花产业,六十亩村还创新资金投入机制,成立村办公司,采取“村党总支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发展百合花产业,并与大型花卉公司达成合作,引进先进设施和技术,拓展网络销售渠道,推进百合花产业提质增效。同时,推动建设集冷链、仓储、交易为一体的花卉交易中心,加大与京东等电商和直播平台合作,扩大宣传、拓展市场,探索“订单式”生产服务链,拓宽花农增收渠道。“下一步我们将进行品种选育和种球培养,搭建自己的销售平台,创建属于我们六十亩百合花的品牌,让六十亩的百合花走出云南,走向世界!”蒋培湖说。
©软件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本站所有软件均来源于网络,仅供学习使用,请支持正版!
转载请注明出处: 澜湄视听 » 玉溪江川:一朵百合花 种出亿元村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