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书推荐:《勐海味》—— 茶的国内发展

应用介绍

《勐海味》这本书立足于勐海县的地理环境与区位优势,以爱上“勐海茶”,恋上“勐海味”为核心内容。

从茶的发源历程、地域文化、民族风情等方面详细介绍了“勐海普洱茶”的发展历程,展现“中国普洱茶第一县——勐海 ”的茶文化底蕴和产业发展状况,突出“勐海味”的独特魅力。


作家简介


何青元,研究员,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、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;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任勐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(挂职),为建设“中国普洱茶第一县”和打造“勐海茶”“勐海味”做出了积极的努力,致力于“让世界爱上普洱茶、恋上勐海味”,对“勐海味”有深入的实践和思考,是为成书,供茶友们参考。



今天带大家走进《勐海味》的第一章

第一节

茶的国内发展

中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,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。 茶在为人类提供物质消费与享受的同时,又在人类精神文化领域触发了一系列的活动,在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,与人类社会历史的诸多方面发生了密切的关联,它与政治、经济、思想、文化民俗、艺术之间的关系甚为深切,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

“茶”的发展史:始于神农,兴于唐,盛于宋,衰于近代,复苏于现代。


1

茶的发现

相传神农氏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人。“神农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(茶)而解之。”

茶树存在的时间,可追溯到25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至第四纪之间。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导致“冰封”,茶树因温度太低而不再生长。只有在未被完全覆盖的东南沿海、华南、西南及华中一些地区,茶树的根才得以保存下来,继续繁衍生长。可以说,茶树是经历“险阻”进化而成。


2

饮茶之始

茶叶一开始并不是饮用的,而是当作药物。最早记载饮茶的既不是 “诸子之言”,也不是史书,而是本草一类的“药书”,例如《神农本草》《食论》《本草拾遗》《本草纲目》等书中均有关于“茶”之条目。

从魏晋南北朝开始,茶饮开始走入普通百姓家,成为生活的必备品,“粗茶淡饭”的观念逐渐形成。《广雅》中提到用有葱、姜、橘子等佐料与茶一起烹煮成羹,也有加米做成茗粥。

而南北朝以后士大夫品茗清谈,坐而论道。饮茶的风尚形成,逐渐由南向北、自上而下地普及。


3

茶之盛行

唐代是茶文化走向兴盛的时期,也是茶叶产区大规模普及的时期。唐开元之后,饮茶活动达到空前规模,成为国饮。皇室专门成立贡焙,采造研制宫廷用茶。民间“城市多开店铺,煎茶卖之,不问道俗,投钱取饮”(《封氏闻见记》记载)。

陆羽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以茶为主题的专著《茶经》,里面对种茶、采茶、茶具选择、煮茶火候、用水以及如何品饮都有详细论述。而对比唐代之前,茶主要是作为药用或者粗放型的解渴的饮用形式,这是一个质变的过程。

继唐代之后,虽经历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割据,但它却未衰反盛,至宋代更为盛行。

宋代制茶“盛造其极”,重在趣味,一方面是市民日常饮茶的世俗情趣,另一方面是文人追求的精致雅趣。宋人还发展了一些新颖独特的技趣性饮茶,如斗茶、分茶。


4

散茶出现

到了明代,中国饮茶法又发生了一次大的变革。洪武二十四年 (1391),明太祖废除福建建安团茶进贡,禁造团茶,改茶制为芽茶,也就是散茶,从此改变了中国人饮用末茶的习惯。而这种散茶,不需蒸青而直接烘焙,保留了茶叶的本色、真味。

到明末清初时期,茶的饮法逐渐变成如今直接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,这也极大推动了绿茶、黑茶、白茶、 黄茶、乌龙茶、花茶等茶类的迅速兴起和发展。


5

坎坷变迁

鸦片战争后,中国茶业一蹶不振,处于衰落时期。大批茶园荒芜,茶业逐渐陷入低谷,这种衰落局面,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。


6

茶业复苏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茶业再次蓬勃发展起来。比如改造老茶园,改良茶园土壤,改善茶园管理,提高 品质和劳动生产效率。

茶业的全面复兴,已取得较大的成就,在产业发展、社会关注提升、人力、物力资源投入加大的良好态势下,我国茶业必将会有更高的发展。




来源/勐海县融媒体中心


点赞(0)

立即下载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